<var id="w8jlb"></var>

<ruby id="w8jlb"><bdo id="w8jlb"></bdo></ruby>

      1. <dd id="w8jlb"><center id="w8jlb"></center></dd>

          1. <button id="w8jlb"></button>
              潛江寶灣村:小龍蝦“喝豆漿”
              當前位置: 首頁> 文化> 潛江龍蝦> 龍蝦動態>
              31851 次瀏覽
              2023
              01/24
              11:56

              寶灣村“蝦稻共作”連方成片。 (通訊員 江詩煒 攝)

             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江詩煒

              過了臘八,江漢平原年味漸濃。

              每天清晨,潛江市積玉口鎮寶灣村村民王華早早起床,為蝦苗磨好豆漿。

              小龍蝦“喝豆漿”,究竟是怎么回事?

              1月10日,帶著好奇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寶灣村的蝦稻田里。

              20萬元“買”來一個教訓

              泡黃豆,磨成粉,制成3大桶豆漿,緩緩倒入蝦稻田。王華蹲在田邊,靜靜觀察小龍蝦的表現。

              “喝豆漿,太奢侈了吧?”記者小聲問。

              “等春節一過,蝦苗就可以大量出售,這點投入算不了什么?!蓖跞A一笑。

              寶灣村是蝦稻共作模式的發源地,22年前,王華就和大伙一起嘗試蝦稻共作。

              王華介紹,水稻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為小龍蝦提供充足餌料,而小龍蝦的排泄物又為水稻提供生物肥,形成一個生態循環鏈,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。

              起初幾年,小龍蝦長勢很好,價格也不錯。村民紛紛挖溝養蝦,寶灣村蝦稻共作種植面積一下子增加到2000畝。

              漸漸地,大家發現,小龍蝦生長速度放緩,個頭不大,死亡率上升。

              2008年,寶灣村的小龍蝦幾乎無人問津。王華種了300畝蝦稻田,虧了20萬元。

             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?

              很快,答案浮出水面:因小龍蝦行情好,村民過度投放蝦苗,導致水中排泄物過多,超出水體負荷。另一方面,水草不夠“吃”,蝦苗生長缺乏營養。

              “說到底,是打破了稻田里的生態平衡?!蓖跞A說。

              喝“豆漿”的小龍蝦賣得俏

              怎樣解決問題?村民們決定赴江蘇等地學習經驗。

              回來后,村民們根據稻田面積大小,測算小龍蝦投放數量,控制養殖密度,保證水稻和小龍蝦的和諧共生。

              村民們從外面引進伊樂藻、金魚藻等水草,栽種在蝦稻田的圍溝里,水草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出大量氧氣,吸收水中不斷產生的氨氮、二氧化碳及部分有機分解物,使pH值保持在中性偏堿的范圍內,有利于小龍蝦生長。

              飼養方法也在不斷調整。村民試著投喂蔬菜葉、瓜果皮、小麥、玉米、豆粕等,邊投喂邊觀察,最終,大家發現,小龍蝦對豆粕的吸收表現最佳。

              “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養出的小龍蝦個頭大、底面干凈、肉質Q彈?!蓖跞A如數家珍。

              擔心蝦苗難以消化豆粕,村民將大豆磨成粉,制成豆漿,撒在圍溝里。

              王華給算了一筆賬:大豆每公斤6元,一畝田大約需要成本30元。而蝦苗每公斤售價近60元。相比之下,小龍蝦“喝豆漿”并不奢侈。

              嘗到甜頭,村民越來越上心。當氣溫升高時,村民還會在“豆漿”里加入乳酸菌、芽孢桿菌等益生菌,給小龍蝦強身健體。

              每年3月,寶灣村村民賣一季早蝦苗,6月再賣一季成品蝦。喝“豆漿”的小龍蝦賣得俏,售價比市場均價每公斤高出2元以上。

              保護生態成為“村民自覺”

              “只有好環境,才能養出好蝦子?!睂殲炒宕逦瘯敝魅瓮跷墓澖榻B,2018年,村里成立蝦稻共作合作社,制定種養技術規范,出臺“五不準”規定:不準投喂快長劑、農藥等違禁藥品,不準高密度投放蝦苗,不準重蝦輕稻……

              村民諸梅紅有12畝蝦稻田,今年70歲的他主動申請加入合作社,開始學習新的養蝦技術。

              每年冬季,合作社組織村民清理溝渠,修砌生態護坡,守護一方水土。

              以往,裝了化肥飼料的纖維袋和白色塑料膜,田埂上隨處可見,如今,村民會小心地將塑料袋和白膜收起來,集中放置在村頭的垃圾中轉站。

              “以前農民習慣焚燒秸稈,現在普遍采用機械還田法,沒有大氣污染,還增加了土壤有機質?!狈e玉口鎮水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姚述坤說。

              寶灣村的蝦稻共作生態模式聲名遠揚,各地慕名前來取經。采訪當日,“中國蝦稻連作第一人”、寶灣村村民劉主權受安徽蒙城縣農業部門邀請,給當地農民傳經送寶。

              來源: 湖北日報
        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        Copyright @ 2007-2021 www.pinslove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          潛江新聞網 版權所有
             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cnqjw2008#163.com(請將#換成@)舉報電話:0728-6293369 公眾投訴舉報處理制度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              鄂公網安備42900502000534號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42120180014 鄂ICP備12000686號-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備案號:鄂備2011012
              34com免费视频
              <var id="w8jlb"></var>

              <ruby id="w8jlb"><bdo id="w8jlb"></bdo></ruby>

                1. <dd id="w8jlb"><center id="w8jlb"></center></dd>

                    1. <button id="w8jlb"></button>